潮新聞客戶端訊:1月16日,歷時410天閉店改造裝修,浙江歷史最悠久的新華書店、一代代杭州市民心中的文化地標——杭州市解放路新華書店煥新開業。

  作為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旗下的重要城市旗艦店,今年也是解放路新華書店70歲的生日,浙江新華同步啟動2024“龍行大閱”新春書市活動,1300余場閱讀活動將在全省各地新華書店同步舉行,與全省讀者共迎龍年新春。

  煥然一新的解放路新華書店

  改造升級后的解放路新華書店,既是讀者閱讀、文化交流的平臺,也是浙江省書店行業轉型發展的窗口,它的重裝亮相,喚醒了杭州市民的書香記憶,也彰顯出浙江綿長的人文氣韻和書店傳承與發展的文化潛力。

  書店業還會出現哪些新的探索?未來,實體書店價值又將如何重塑?解放路新華書店開業典禮結束后,浙江出版聯合集團黨委委員、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蔣傳洋接受了潮新聞記者的專訪。

  3500平方老書店重裝亮相:是傳承歷史,也是探索示范

  潮新聞:這次解放路新華書店閉店升級耗費近410天,為什么選擇解放路新華書店推出這次升級計劃?

  蔣傳洋:浙江新華對解放路書店的改造是經過深思熟慮和審慎研究的。首先,從杭州市解放路新華書店的發展歷史來看,它是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乃至全省歷史最悠久的實體書店,陪伴了一代代浙江讀者尤其是杭州讀者的精神成長,不少杭州市民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新華書店”,他們的新華情結很多就是來源于這家書店,童年時看過的第一本少兒圖書、上學后買的第一本《新華字典》、少年時代看的第一本青春文學、高考前買的第一套輔導書……因此,基于其深厚人文歷史積淀和精神成長積淀的地標性屬性,我們對這家書店的定位就是要打造成為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的旗艦型書店。

  其次,從浙江新華的發展歷史來看,浙江新華是一家與共和國同齡的文化企業,誕生于革命年代,成長于社會建設時期,繁榮于改革開放時代,壯大于新世紀時期,在7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自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傳承。期間,浙江新華的集團化發展之路,歷經多次管理體制改革和信息化連鎖發展,將分散的、蜂窩狀分布的全省門店串聯在一起,從而形成全省新華的集合體,從這個意義層面上來講,我們缺乏一家地處省會城市的、具有全省引領性的旗艦店。因此,我們把旗艦店放在歷史最悠久的解放路新華書店來做,本身就代表了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對歷史傳承和未來發展的展望。

  同時,選擇對解放路新華書店進行改造,是想傳遞浙江新華對實體書店未來發展的堅定信心。近年來,實體書店業門店零售持續萎縮,行業發展前景持續低迷,投入資金裝修改造這樣一家3500平方米的大書城,是需要有堅實的經營基本盤穩定和對門店未來發展的轉型信心。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家書店的主體建筑是上世紀50年代建成的,改造難度非常大,加之地處交通樞紐區域,工程實施十分不便,杭州其他的新華書店門店可能都比這里的基礎條件更好。但綜合考慮下來,我們還是選擇這個店來進行改造,把它作為集團的旗艦店,就是要表達我們對實體書店未來的堅定信心。

  潮新聞:改造升級后的新華書店,是不是全杭州乃至全省書店升級的“樣板間”?它起到了怎樣的引領作用?

  蔣傳洋:目前實體書店轉型正處于關鍵歷史時期,解放路新華書店的開業,代表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對實體書店業發展方向的理解,以及積極探索轉型的實踐過程。

  近年來,浙江新華全省新華書店不能“千店一面”,要“千店千景”“一店一景”,各自探索實體書店與各地文化共生之路。新華書店要成為助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的關鍵力量,成為書店產業發展的核心主軸,要在新的歷史時期充分發掘書店的文化價值。

  因此,在這樣的時間節點,改造升級解放路新華書店,其實是向內向外傳達書店業探索的信心和決心,這個過程,是一種探索的示范,而不是“樣板”的示范。

  在解放路新華書店購書的讀者。

  回到“以人為中心”,才能應對沖擊

  潮新聞:近兩年書業發展備受矚目,這次書店升級改造,對實體書店發展有怎樣的轉折意義?

  蔣傳洋:目前實體書店轉型有很多說法,我所理解的,在互聯網到來之前的傳統時代,市場上更多是貨物的流通,新華書店也所是作為“人-貨-場”中貨的承載主體而存在的。

  2003年至今,以互聯網為突破口的出版物全國統一大市場開始形成,我們用了20多年,走完了西方書店業近200多年的發展歷程,發展速度是相當之快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產業實現躍遷的主要途徑是通過渠道勢能轉換的方式完成——截止去年底,圖書發行業基本形成線上線下“一九開”格局,實體渠道占比12%左右,線上渠道占比接近90%。

  在這樣的背景下,思考實體書店的未來發展,浙江新華的理解是必須回到“以人為中心”的方向上,主要是以下幾個層面:

  第一,當前的實體書店逐漸向小型的文化綜合體轉型,這對門店店員的素養要求很高,既要懂知識,又要會賣書,還要會跨界,這就要我們要進一步提升集團干部和員工隊伍的素質,讓他們真正成為有文化、懂經營、會運營的書店管理者。

  第二,傳統書店的主要功能是賣書,在“貨”的流通的層面,但現在賣書的主要渠道完成了線上遷移,實體書店的經營策略要從賣書服務轉向知識服務,在服務讀者個性化需求方面下功夫。

  第三,從整體發展來看,實體書店在大場景營造、大氛圍打造、大人文交互等領域具有線上板塊無法取代的優勢。因此,要充分挖掘實體書店中底層的文化傳播邏輯與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邏輯,推動兩者同頻共振,在這個點上尋求實體書店新的發展,這也應該是未來實體書店轉型發展的一條主線。

  潮新聞:互聯網沖擊下,數字化在實體書店行業發展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當前,浙江省圖書行業在數據庫建設、數字化打造等方面,面對著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蔣傳洋:從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應對數字經濟沖擊的角度來說,上世紀初,也就是2000年前后,我們曾經歷過集團化建設階段,這一階段,實際上是以實體書店連鎖,也就是“連得上鎖得住”為前提的。如今,我們已啟動線上連鎖經營體系,到2022年的下半年,浙江151家線上店鋪已完整構成了線上連鎖經營體系。

  因此,和過去相比,我們現在等于有了線上線下兩條連鎖經營管理體系,我把這種管理體系形容為“新集團化戰略”。原因在于,我所理解的未來圖書發行渠道是一個立體渠道,既有線下的,又有線上的,還有相關垂直管道的貫通。

  在搭建立體渠道的過程中,實體書店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產業單元,它會增強我們的市場競爭力,也會在新華書店發展過程中起到基礎性的支撐作用。正是在這種基礎性支撐作用之上,我們構建出新的立體通道,實際也構成了我們立體縱深的產業體系。

  因此,我一直對新華書店系統的改革與發展表現一種比較樂觀的態度,原因在于新華書店既具線下實體渠道的穩固性,又同時擁有線上渠道所建構的未來,這樣一個有縱深產業體系的企業,一定能走得更遠,也一定能夠在陣地建設和窗口建設方面做出更大的成效。

  琳瑯滿目的優質書籍,讓讀者可以多元化選擇。

  解放路新華書店二樓的新生活書房,把書房搬進書店里,營造一種生活方式。

  實體書店仍具價值,產業鏈延長是應有之義

  潮新聞:以書店改造升級為起點,圖書產業上下游將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又會產生怎樣的跨界效應?

  蔣傳洋:互聯網發展會讓產業鏈變長,也就是原來一步能夠完成的動作,現在可能會分為多步完成。

  當互聯網產業和實體產業逐步縱深融合,書店業和其他周邊產業也會有更多、更深的交集,比如近年來出現的“書店+文旅”“書店+商業綜合體”“書店+餐飲”等,這就需要我們去研究相關領域、相關人群的個性化需求,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簡單地聚合“貨”(書)的流通,或者僅滿足人對“貨”(書)的需求。

  同時,從讀者的需求來看,產業鏈延長也是應有之義,而是否擁有跨界效應,本質還是要回到從產品的角度來考慮,就是以“貨”為基礎,把“貨”的產業鏈拉得更長、把讀者的個性化需求滿足的更好,就足夠了。

  作為2024“龍行大閱”新春書市活動開場活動,《江南》雜志主編、作家鐘求是以“這片土壤滋養的文學”為主題,和讀者分享了城市發展、故土情結與文學創作的關系。

  潮新聞:之后浙江還會更進一步探索線上線下實體書店發展的新模式嗎?未來,浙江出版聯合集團還會推出怎樣的升級計劃?

  蔣傳洋:認知永遠在路上。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有人問我,我們轉型的方向是什么?我說,轉型本身是個尋找答案的過程,如果這個過程有標準答案,它就不是轉型。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問題的認知是什么?

  我們把實體書店的價值做了細分,從三個方面來表述:

  一是新場域價值,即今天我們書店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文化消費氛圍,在場景營造方面,實體書店具有互聯網不可取代的優勢,這種優勢,我們叫做新場域價值。

  二是新產品價值,書店除了書,還會有哪些新的產品形態?除了賣書之外,我們還會提供哪些知識服務?這種服務可以是基于店內的,比如圖書新品的內容服務、知識講座的學習服務、黨政讀物發行的宣講服務、素養成長的研學服務等,也可以是基于店外的,比如個性書單的團購服務、員工成長的學習服務、校園閱讀的文化服務等,這些店內店外的多元文化服務,未來都有可能會打造成新興的、具有良好雙效價值的品牌。

  三是新服務價值,解放路新華書店開業典禮上,演奏古琴的徐君躍老師說,實體書店所帶來的服務體驗,比如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交流、以琴為友的同道共鳴等精神享受是線上板塊不能帶來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種新服務的體驗價值做得更加多元豐富、更具人文情懷、更貼合時代精神需求。

  所謂文化,是思想,是觀念,也是價值觀,因此,我們考慮新服務價值時,會以文化傳播價值為主線,把握好以文化人的過程,朝著營造好的書店生態的方向邁進,這也是當下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正在做的事。